李建国
画如其人,一点不假。观著名花鸟画家陈修范先生的画作,那格高与气清,平淡与脱俗的品位与其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多么一致。她为人或治学,无傲气而平易近人,无浮躁之心而执着地对待绘事,一生孜孜以求,研究画法画理只为厚积薄发,但求抒写真性真情,这在当今的社会,不能不令人感佩。
陈修范,1934年生于江苏南京,祖籍浙江慈溪。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东艺专毕业后,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、江苏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等职。1978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,专门从事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和研究,几十年来,探索求新,寒暑不辍,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、外大展并获奖,许多作品被出版或被收藏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当代工笔画学会会员,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,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暨中国画艺委会委员,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,中国妇女人才工作委员会理事,陈之佛故居文保所顾问。由于在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,1990年被美国西南大学特聘为研究委员,1996年获美国传记研究所“金碟成就奖”。个人小传与业绩被《中国美术年鉴》《世界华人美术年鉴》等三十余种辞书载入。
陈修范先生乃已故著名艺术教育家、工艺美术家、工笔花鸟画大师陈之佛先生之女,她自幼得其父教诲,耳濡目染,心摹手追,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,蕴育了较高的艺术素养,这些因素也使她终生受益,铸就了她一生的画路和追求。由于她师法的高起点,因而从一开始即不同凡响,其在华东艺专的毕业创作便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中出版,陈修范先生也自此踏上了绘画创作的漫漫求索路,并最终选择了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。
对待花鸟画的创作,陈修范先生除了精研传统以得规矩法度外,又迷恋于自然真花真鸟的观察与写生,在自然的真实中去寻觅新的章法布局和新的情境意趣。山东菏泽的“牡丹之乡”,广东、福建的南国绿色森林、太湖、雁荡⋯⋯的湖泊山川以及植物园、动物园都留有她的足迹,就连大自然中那不知名的野花小草,也让她为之动情,并作为笔下的表现题材。在对自然的感知中,在不断的绘画实践之后,陈修范先生每每感悟于心,她说:“在领略美的同时,使自己的感情与自然界中的表现对象相互渗透、融化,通过形象思维、感情思维、直觉思维、想象思维和潜意识,从感情深层升华为作品的意境。”表现大自然,会不断遇到新的课题,新的生活自有新的感受,为了表达这种新的感受,陈修范先生不停地丰富着已有的传统绘画的表现语汇,使笔下的作品屡出新意,变化古人。
作品的新意是陈修范先生一贯的追求,她认为:“画无恒法,学无常师,在绘画艺术的长河里,只有大胆地去探索新的水源,才能使它汇成大江,聚成大海,艺术的探索是永远止境的。”敢于突破,勇于开拓是一个画家终能走向成功之巅的优秀品质。统观陈修范先生的工笔花鸟画,即会体味到蕴涵其中的深厚传统功力与学养,又可以明显地发现作者在题材、造型与技法上的匠心独运。作品《初雪》可谓参悟造化之佳构;《南国之夜》以粗大树干和爬绕在石崖上的树根为画面主体,树与根用勾染法,后用积水法,微露的树叶用没骨法,天空一轮皓月用烘托方法,石上栖息的小鸟则用双勾填彩法,技法的运用全依对物的感受与画面的表现需要,不受陈规套路的约束,取得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;《寒月》《幽香》等都是对自然参悟、孕构而成,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不同的意境,还为工笔花鸟画创新作出了有益的尝试。
作画之道,来不得半点浮躁,要想画得到位、精妙,需要画家耐得住寂寞,作潜心的研究。画史上的石涛、八大、渐江正是在寂寞中修成大家。倘若画家整天忙着跑笔会,常常想着拿画去换钱,去拉关系,这样的画家终也难成正果。陈修范先生是一位专注于画画的画家,整日里伏案精琢,惨淡构制,不善张扬而默然成事,她安贫乐道,含英咀华,做人为艺,淡于名利,这便是陈修范先生事业成功之秘。她的品性正如她笔下的初雪、寒月、冬梅、青竹,情真、意远而超然。
责任编辑:王洁 |